

翻譯是國家之間文化交流的手段,但是在我國文化交流的天平一直沒有平衡起來。當我們在圖書館看書的時候會發現外國的作品很多,可是在外國的書店我們的書卻是寥寥無幾,這種不平衡不得不說是翻譯界的失誤。
文學是國際間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的各個領域走向世界,世界對中國的認識也隨之大大轉折,也對中國充滿了好奇,好奇中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悠久的歷史、無數的古典詩詞和文化作品,不知道這種好奇是機遇還是挑戰,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機遇;是對中國匱乏的翻譯人才和翻譯界的挑戰。
自1995年以來國家就啟動了很多的文學翻譯項目,但是面對中國這么龐大的文學積淀,對于翻譯人員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要對中國文學有深刻的了解和研究;還要做好翻譯工作,所以中國現在最核心的問題在于文學翻譯人才的匱乏。所以解決“中譯外荒”一直是翻譯界一個任重而道遠的任務。
作為文學翻譯人才要具有多方面的修養。
首先審美修養,每部文學作品都有她獨特的美、獨特的民族文化,不光是文字翻譯、傳達信息,還要淋漓盡致表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那種語言之美,所以要求譯者對兩種語言和他們的文化都有很深的審美觀念和很高審美修養,這對文學翻譯譯者也是一個挑戰。
再者翻譯質量,今年來一些學術刊物上常登有對翻譯作品質量不高的批評性文章,一些具有影響力的報紙如《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等也有出現此類文章。有數據統計,1995年到2003年8年間翻譯出版物比此前12年要多上三倍之多,這些數字滲透的問題就是一些譯者只追求量,對作品不負責任,而每個領域都有跟風一說,在利益的利誘下又有多少守得住翻譯界“質量第一”的職業道德,所以翻譯質量對譯者不得不說是最大的一個考驗。
轉載請注明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