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孔子世家》記:“丘生而叔梁紇死,葬于防山”?!端麟[》引《家語》“生三歲而梁紇死”。不久,孔母便帶著三歲的兒子遷居到魯國國都的闕里去了。
闕里是魯國城內東南隅的一一個街巷名?!肚逡唤y志》記:“魯有兩觀,闕名也,闕門之下,即名闕里,而孔子之宅,遷者是耳。” 按此闕非指宮闕,而指象魏,即發布文告的布告牌。應是城內比較熱鬧的地方,也是謀生比較方便的地方。
按曲阜顏姓,自謂顓頊之后。顓頊第五子日安,安裔孫挾,周武王時封于邾,為魯附庸。其后裔至夷父,字顏,《公羊傳》謂之顏公,其子孫因以為氏,記載顏氏家世的《陋巷志》卷一依此記此系孔子弟子顏回的祖先?!妒酚?middot;仲尼弟子列傳》記孔子七十余弟子中,顏姓者八人:“顏幸字子卿,少孔子四十六歲……顏高字子驕……顏祖字襄……顏之仆字叔……顏噲字子聲……顏何字冉。”還有七十弟子之首“顏回……字子淵”及其父“顏無繇字路”。曲阜一地顏姓如此之多,可見是當地一個大族。林春溥《開卷偶得》卷六記南北朝顏之推據其家譜系推知曲阜顏氏為“仲尼母族”。認為顏征在是曲阜顏姓大族的后人,與顏回父子系同族人,直到后世,曲阜一帶仍有類似的說法。
人們不禁要問:孔母為什么在丈夫死后離開夫家遷居魯城呢?有人在談到叔梁紇在野外“奸污了奴隸少女”生下孔子后說:“叔梁紇根本不管自己獸欲所造成的惡果,因而他死后,顏氏母子便不會得到孔家的承認,也許是顏氏女根本不要上孔家門。”這一推斷自然也很難令人信服。
按當時叔梁紇死時已近七十歲,他親眼見到可以為本族繼嗣的兒子,而心滿意足地閉上了眼睛,顏征在卻是一個年方二十、正逢花信韻少婦。他們的結合本已特殊,丈夫又如此快地死去,使自己在家中失去了依靠,在家觸景生情,心境不會太好。按理說兒子是家室的正宗,丈夫的希望,家里入應該疼愛他,但大樹已倒,丈夫的妻妾們難免對自己嫉妒?!蛾I里述聞》記顏征在丈夫的前妻后來改嫁。家庭中關系復雜,矛盾甚多,不但自己的心情不舒暢,對兒子的成長與教育顯然也不利。于是她便離開夫家,前去魯都。娘家是魯都的大姓,對于這位丈夫早死的本族姑娘是會關照的,更主要的還因魯都是魯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典籍豐富,名師眾多,兒子日后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這不正是孟母三遷一樣的盛舉嗎?如果非要說她“根本不要上孔家的門”,那么又為什么讓自己的兒子姓丈夫的祖娃(孔)呢?似乎她并不是對“老奴隸主”充滿仇恨,而是更多地想起自己的兒子乃“圣人”之后吧。
轉載請注明原文地址:
上一篇:大清子民的愛家與愛國 | 下一篇:孔府宴中的名貴野味 —一香酥鵪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