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人先天營養不足,缺少讓眾目聚焦的機遇,于是乎各種各樣的儀式出現了。然而,儀式不是生活,更不能代替生活,生命不能用儀式來展現。日常生活中的儀式正在向文化和精神領域滲透乃至蔓延,這不能引起我們的思考與警覺。
中國禪宗提倡棲居山林,自耕自足,禪農并重。六祖慧能甚至不設佛殿、不樹佛像,只立法堂供參禪與研習經文。不拘法像、不拘儀式,講究內心修為是中國禪宗的樸素作風??上У氖?,一本好經讓后來的和尚念歪了,以至于普通人禮佛也非得往寺廟參拜不可,精神的偶像不是裝在心里,似乎唯有儀式化了,才能證明信仰的存在。
于是,策劃儀式的人與需要用儀式充實精神的人,就有了最佳的結合點。儒家文化是國學最重要的內容,隨著國學熱的興起,各式各樣的讀經班如雨后春筍冒了出來,讓人感受到了復興民族的磅礴激情。戴著唬人帽子的“大師”們,打著“拯救未來”的大旗到各地巡講布道,讓一些人學會了作揖、鞠躬、跪拜,把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弟子規》奉為圭皋,當成國學的精華甚至全部,并且照搬過來實踐。國學被一些人儀式化了,這不僅是無知,更是悲哀!這些“大師”一邊冠冕堂皇的講生態、講和諧、講感恩,一邊卻向他的信徒們散布說,如今全球自然災害頻發,局部戰爭不斷,為什么某某城市、某某地區能給免遭其難,就是因為有像他一樣的大師們居住在那里,這些城市和地區的藏經樓珍藏著大師們拯救未來的經典。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髓,一旦遺失化,就有可能被妖魔化。
一些人對國學簡單化、片面化的理解是十分有害的。聽了“大師”的幾堂課,以為學到了為人處事的真諦,以為掌握了拯救世界的法寶,以為就有能力去改變和重構社會秩序了。有位熱衷于國學的朋友,令自己的子女脫離公辦全日制學校,送到某地去念“國學”了。像這樣走火入魔的人已經不是少數。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披著文化的袈裟,在傳播偽文化、偽國學,這與社會上的傳播組織沒什么兩樣。他們設計的儀式,有足夠的力量顛覆人們長時間建立起來的固有思想和思維模式,讓人稀里糊涂滑入歧途。其實,我們每天都在接受國學教育,平凡生活中處處浸潤著儒家文化的營養,國學并沒有像一些人說的到了荒蕪的程度那么可怕。
提倡國學是社會文明在進步,但是,國學不能變成供人看熱鬧的儀式,生活不是儀式,文化不可儀式化。只有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生命的華彩會在庸常的生活中綻放。
轉載請注明原文地址:
上一篇:孔府宴中的名貴野味 —一香酥鵪鶉 | 下一篇:孔府宴中造型美觀的時令菜——冬瓜盅 |